2014年,,對于徐遇安和林思映都是難忘的一年。原資方在合約期滿后撤出北滘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后,他們和其他30多位同事一樣,,前途未明,,不知是去是留,而且停薪了,。這時,,他們的主任曾麗自己掏錢給他們繼續(xù)發(fā)工資,繼續(xù)買社保,,并組建了新的社工機構,,就是現在的一心。當時曾麗也是受雇于人,,與其他員工無異,,但是她說不能一走了之,要對“孩子們”負責,。
在她看來,,社工機構是一個孩子,機構里的社工也是孩子,。她說自己要把人生數十年的經驗都獻這個行業(yè),,為后輩開出一條路。當她拿起項目畫冊,,講述那些人物的成長故事的時候,,她的自豪與幸福展露無遺。
不變的初衷
回顧職業(yè)生涯,,曾麗說從未規(guī)劃過,,每做一份工作都是沉在里面,全力以赴,,沒想過離開,,每一次職業(yè)的轉變都是“被別人選擇”。在成都當了3年教師后,,她為了家庭遷往廣東,成為某央企一名職工,,一做就是15年,,做到了團委書記、黨群工作部部長,,也順利拿到高級職稱,。有所成就的同時,卻是感覺沒有挑戰(zhàn)性,。2002年順德團委邀請她擔任義工聯秘書長和順德青年企業(yè)家協會秘書長時,,懷著迎接“新的挑戰(zhàn)”的心意入職,一做又是10年,。2012年,,當新加坡一家社工機構邀請她擔任北滘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的時候,,她還以為是接到詐騙電話。不過經過熟人的牽線和一番詳談,,她入職了,,從此開啟新的職業(yè)生涯。
盡管都是被選擇,,但是并非無主見,。曾麗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做“人”的工作,也很清晰自己最適合這些工作,,因為覺得自己有同理心,,能理解別人,更重要的是“看到人因為自己而改變,,社會因為自己而變得更加美好一點,,有更強的價值感”。正因為如此,,即使期間有進入企業(yè)工作成為高管的機會,,她亦不為所動。
最累的職業(yè)
在所有的從業(yè)經歷中,,曾麗認為做社工是最累的,,投入時間是最多的。
2010年,,順德區(qū)政府推進現代社工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引進社工機構。社工,,是一個尚待民眾了解和認識的名詞和職業(yè),;社工行業(yè),蹣跚學步中,。作為新興的領域里的新兵,,需要不斷學習;作為一家新興領域里的機構負責人,,她需要不斷為機構開拓發(fā)展空間和培養(yǎng)團隊,。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得外界的支持與認可,,需要加倍地努力,。
曾麗說,跟工程師,、建筑師不同,,社工的工作成果并非那么直觀、一目了然,更多的是看不見的效果,?!翱床坏降囊彩呛苤匾模皇鞘虑槌霈F才去解決,,而是從源頭去解決,,讓問題少一點冒出來。如果沒有社工,,一些人可能自殺了,,一些人可能成為了犯罪者,他們在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遇到社工,,就抓住了一根讓他們不會沉下去的稻草,,社工通過陪伴把他們拖起來?!痹愓J為,,愿意去傾聽,愿意去陪伴是社工的意義所在,,即使不是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是確實有人因為社工改變了。正因為如此,,她不斷呼吁,,要給社工成長的空間。
親切的導師
曾麗認為社工機構不僅要完成任務,,還肩負著培養(yǎng)社工人才的重任,,因此投入大量資源用作員工培訓。林思映就是被“注重員工成長,,有良好學習氛圍”所吸引,,離開東莞來到順德加入一心社工機構,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將自己磨練為獨當一面的優(yōu)秀社工,,走上管理崗位,。
徐遇安則一度因為“薪酬低、職業(yè)發(fā)展不明朗,、社會認同度低”等原因想離開社工行業(yè),,臨走前與曾麗一番詳談,他選擇了留下,。回憶起那次詳談,,徐遇安記憶深刻的是曾麗的一句話:“我和你一樣,,見到很多不好的東西,但是我不會去抱怨,而是用自己一點一滴的行動去改變,,讓社會變得更好一點,。”徐遇安說,,在一心社工機構工作,,最大的變化是自己從不認同這個行業(yè)到想為這個行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找到了意義和使命感,,而領他入門的正是曾麗,,“她不但是個好老板,更是個好師傅,?!币苍S正因為如此,一心社工機構成為了區(qū)域內員工流失率最少的社工機構之一,。
最好的夢想
曾麗在入行之初也夢想過要把機構做到很大,,例如有很多員工,有很多項目,。經過幾年實踐,,她現在更希望能把每一個項目都做好,能夠提煉出一些模式,,總結出一些經驗,,和同道者分享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拔覀兿M鲋袊绺=绲目?,但是楷模的意思不是做得最大,而是說我們可以讓別人知道什么樣是真正做社工的機構,,做社工應該是怎么樣子的,。”
經過四年摸索,、總結,,曾麗提出“從一開始,由心出發(fā)”八字戰(zhàn)略:“一”是指從基礎工作做起,,找到群眾需求和社會問題,,收集政策信息和社區(qū)資源信息,一一回應,。她在反思過去的服務中摸索出了“四化”標準:項目化,,系統化,專業(yè)化和品牌化,。曾麗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統化,,因為過去的社工服務不少是碎片化的,同質化的,,為完成指標而已,,不知道目標在哪里,不知道機構的愿景是什么,。
2016年1月,,機構內部的年終總結會辦成項目展示會,每個員工展示一個正在執(zhí)行或構想的項目,,評優(yōu)的標準就是“四化”標準,。在此之前,每個項目已經進行兩輪督導,,訓練的決心和力度可見一斑,。曾麗認為,只有每個活動要聚焦在目標上,,知道怎樣為總目標服務,,才能實現系統化,實現系統化才能專業(yè)化和品牌化,,而只有品牌化才能獲得外界的肯定,。
“當我從這個行業(yè)退休,如果能夠帶出一批優(yōu)秀的社工,,我就很知足了,。”曾麗這樣說,。
《社會創(chuàng)新》:一心在今后有哪些計劃呢,?
曾麗:今年更多精力會放到社區(qū),調動社區(qū)居民參與公益事業(yè),,調動更多資源一起服務社會,。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我們建立了村居聯絡員制度,,每個村居安排一名聯絡社工,反饋村居需求,,傳遞機構信息,。2016年我們找了三個村居做試點,到社區(qū)發(fā)現社區(qū)資源,,通過活動吸引居民參與,,從而發(fā)現其中的骨干,培養(yǎng)他們,,通過帶動社團服務社區(qū),。
《社會創(chuàng)新》:很多人都說社工專業(yè)能力不足,,一心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曾麗:我們一直都注重培養(yǎng)人,。過去的培訓多是技巧性的,現在我們會更多地去夯實社工的價值觀和觀念,,讓員工都具有系統的社工思維,,基于需求設計方案,系統化思考怎樣做好一個項目,。
我覺得社工除了懂得運用個案,、小組和社區(qū)三大工作方法,還應具備整合資源,、鏈接資源的能力,。例如政府作為社工機構的利益相關方,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認同就很重要,,就應該多去拜訪,、交流、溝通,,而不是一味埋頭去做,。又如做社區(qū)工作,如果連村居委會都不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你怎么能做好呢,?我們機構的總目標是打造一個個充滿愛和溫暖的社區(qū),人與人接納,、包容,,有沖突和意見,彼此協商解決,,互相關愛,。要實現這些,僅僅依靠社工肯定是不夠的,,還要求我們有動員能力,,獲得民眾和政府支持。
《社會創(chuàng)新》:您怎么看待社工遭遇“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問題,?
曾麗:先踏踏實實去干,我相信我們做的每一點都是有貢獻的,,哪怕是失敗了,,回頭去總結為什么失敗,也是一種貢獻,。
我也常常有危機感,,但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哪怕現在社工還不為外界所認同,,我相信社工是朝陽行業(yè),,從自己做起,慢慢探索,,踏踏實實做下去,。也許一年兩年還看不來成效,但是三年五年就能看得到了,,我們要有沉下來做事情的心,。 政府也好,社工機構也好,,都不要急功近利,。只要做了,總會有效果的,。
我一直對同事講,,目標、理想不是拿來實現的,,它就像一個航標燈,,指引著我們要走的方向,并給予我們力量,。